对话名中医吕直中医的精妙全在三根手指与
2019-12-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吕直
主任中医师
吕氏世医五世传人
(本文由吕直医生口述,
吕氏世医六世传人吕青协助整理)
望闻问切被称为中医四诊,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问症状和病史;切,指摸脉象。虽则中西医泾渭分明,但是诊断手法却异曲同工。四诊中,望、问、闻西医也不可或缺,唯独一个切字才是中医特色所在。
吕氏世医五世传人,著名中医内科、妇科专家,主任中医师吕直医生说,他的诊断思路四个字即可概括——凭脉(舌)辨证,即察舌按脉。三根手指并一条舌,再加上望闻问所获的相关内容,即可对疾病做出精准辨证。
指尖上的传承
Q
西医的各项检测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中医脉诊还有必要吗?
吕直主任:
脉诊是中医最博大精深且无可替代的地方,西医借助各种仪器和实验数据来分析病人病情,中医只需将三根手指一搭并张口一望,便一切尽在掌握。在外人看来,这是中医不具备说服力的地方,可在内行眼中,脉诊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与玄乎,越了解的多,越让人信服!
脉搏由于位置、力度、频率、紧张度、均匀度、流利度、长宽度不同可呈现出28种不同的脉象。
我们把轻轻一摸就能摸到的脉叫做浮脉,需要用力才能触及的脉叫沉脉;有力的为实脉,无力的为虚脉;一呼一吸之间脉动不足4次的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的为数脉;如琴弦强而硬的为弦脉,松弛和缓的为缓脉。此外,依据脉搏的均匀度、流利度、长度、宽度等不同,还有促脉、结脉、代脉,微脉、散脉、滑脉、涩脉、长脉、短脉、大脉、细脉等等划分。
Q
把脉所得脉象具体有什么用处呢?
吕直主任:
一、脉象可以帮着我们了解病情和身体的大致状况。
吕氏世医高祖应炀公在医学专著《上古异人秘传心法》中记载:“五脏知数,可观其部,沉紧虚寒,沉数湿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虚脉细,多是死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脏之气在寸口脉都有一定的归属、主事,如左寸主心,左关主肝胆,左尺主肾水(肾精肾阴);右寸主肺,右关主脾胃,右尺主肾命火(肾气肾阳)。从寸口脉的脉体脉动气势就能够辩别病邪病机,如脉象沉紧属虚寒;沉数则内有湿热;脉来洪滑为多痰;来势弦涩不顺溜为血少;总体上形体虚弱而脉来细软无力,则形气都显不足,是身体状况不佳的表现。
二、脉象还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中医将经络中内属于脏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阴经,将内属于腑的,跟腑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阳经。当我们在三阴经脉中诊得快而有力、平滑顺溜且浮于表面的所谓“阳脉”时,证明疾病(伤寒外感病)得到控制,病人正在逐渐康复;相反,如果在三阳经脉中诊得细软阻滞、慢而无力且沉在内里的所谓“阴脉”时,那证明疾病预后不容乐观,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若是阳热之证,脉见阴涩沉伏之象,则正气亏竭,病愈难艰(《上古异人秘传心法》:“生死之关,阴阴是主。阳脉见于阴经,其生可知也;阴脉见于阳经,其死可许;阳病见阴脉则死”)。
Q
正确的把脉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吕直主任: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将食指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按在关前定寸,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间稍留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的三部了。
中医理论中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分布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需双手兼顾,这样才能一窥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把脉时,指力大小也有讲究。“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按’;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寻’。根据需要,可用举、按、寻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三部九候。
舌尖上的健康
Q
舌诊与脉诊都是中医诊断特色之一,舌诊的依据在哪里?
吕直主任:
舌头不仅能灵活表达语言,还能反映机体状态的变化,比如口干舌燥、舌敝唇焦即用舌的状态形容病机中的阴亏或者火旺......中医的藏象理论认为,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舌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脏腑经络等联系与体内的各种生理及病理发生同步变化,所以舌象可以作为窥测内脏变化的“镜子”。
Q
舌诊主要看舌的哪些方面?
吕直主任:
舌诊主要看两个方面:舌苔和舌质。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的颜色、厚薄、腻浊、润燥,舌质颜色的深浅、干湿、大小都能反映身体状况,正常的舌象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大小适中、柔软灵活。
若舌苔、舌质出现明显的异常,则可能是机体失调的表现:如舌苔厚腻,多为脾虚食积;舌体淡胖有齿痕,多为脾虚或气虚;舌质紫暗、瘀斑瘀点多为瘀血内阻;舌尖红赤破溃多为心火上炎;舌体肿大甚至不能缩回口中而妨碍饮食、言语可能为中毒;舌头突然僵硬伴言语不清,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通过舌象我们可以清楚人体阳气是否充足,邪气是否强盛,病邪属于哪种性质,治疗是否有效,病情是否好转等等情况。看舌先看胎,再看质:舌胎反应外在病气,质表达内里体质,通过舌象,我们可以将辨病与辨体相结合,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将疾病产生的土壤,即人的内在体质也一起调理好,从而使疾病得到根治。可以说舌诊为临床开方用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参考。
察舌按脉的临床运用
吕直主任从自己近十余年的随诊笔记中,摘录出以下病例,察舌按脉之妙便可窥见一二。
案例一
65岁晚期胆管癌男性患者,在某院手术治疗时发现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手术被迫暂停。患者家属邀请吕直主任为其诊疗。患者神色衰惫,少气懒宫,胃纳不进,大便干结,数天无解;舌焦干红,苔根黄腻,两脉细数而软,唯左关独旺;为气阴衰败,热毒鸱张,大虚大实之证。以大剂甘寒酸敛救其阴,微苦清毒通便撤其邪,服药二周,能进食米饮和糊面等半流体食物,精神略有回复而自动出院。先后调治三月,食纳均可,大便基本顺畅,而且每天能自行移步去阳台晒太阳、看书报二小时。
案例二
一女子年六十余,慢性尿感时而尿频者,病已延绵十余年,遇劳则作,舌淡苔糙,两脉细小而沉,肾虚气化无权,却有慢性炎症余邪留滞,治以益智仁散补中益气汤合瞿麦散加桂附,温暖命火,清利下焦,兼补益中洲,益肾固下,收效虽速,巩固非易。先后调治半年有余,方收全效。
案例三
男性患者,年四十五六。头目不清,两足冰阴,无论冬夏,非穿上袜子而不能着床睡觉者已多年。苔薄白舌淡偏胖,左脉弦细,右脉沉滑,厥阴气郁,阳明寒凝,用四逆散、吴茱萸汤合延胡索散加天麻、川芎、蒿苯、潼白蒺藜等,十天半月,头目潦明;又加减调理一二月,诸症若失。
案例四
某公司总經理,因工作压力,睡眠障碍加情志抑郁,经吕直医生调治康复后,将其妻也带来求治。其妻年近30,月经不调,时有延期,或一二月、二三月月經不行者,近来闭经十月余,西医检查诊断为多襄卵巢。见舌苔薄腻,边有齿痕,脉来细软,右尺沉微;形体偏胖,平时又少有劳作运动,脾肾虚弱,气滞湿阻,气血不和,用何子淮补益调冲法、化浊调冲法合方加味,调治二月经行,又调理三五月后怀孕,随即住院保胎,滿月后分娩得一千金。
案例五
韩女士30出头,香港科大新闻系博士生毕业,琛圳电视台军政栏目编导。在校读书时就曾多次到吕直医生处看病调理。近一二年来时感疲乏,月经拖日,脱发明显,其母三番五次到吕医生处配方制药寄往琛圳。恰逢好友婚礼來杭州,抽空当面问诊,其面色萎黄,少有华色;一诊脉见二脉细弱,左尺右关更微。工作繁重,压力巨大,长期加班,致使肝肾不足,血分有亏,脾胃也异常虚弱,排便情況尚调,但若饮食稍有不慎或不洁,便溏绵绵,拖日许久不得复原。只得调补肝肾,益养气血,最关键的还是得健运脾胃,从后天之本入手。
吕直
主任中医师
吕氏世医五世传人
著名中医内科、妇科专家
幼承庭训,六十年代末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从医四十余年,主攻肝胆情志、内妇疑难杂病,注重舌脉辨证,调神理病兼顾。擅长辨证治疗肝胆脾胰泌尿生殖炎症、结石、胃肠心肺功能失调,如失眠健忘,头晕耳鸣、心悸、咳嗽、抑郁焦虑、遗精早泄、亚健康,青少年心理障碍,妇科月经不调、带下赤白,妊前、产后调理,妇人杂症等,疗效显著。
吕氏世传学术经验专著《吕氏医述》整编者,首批国家级名中医《何子淮女科经验集》《重订何子淮女科》及百岁名中医李少波养生专著《真气运行学》主编之一,理论扎实,学验俱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