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邦江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2021-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非化脓性的甲状腺炎,其发病率约为(4~5)/10万人,女性患者数为男性的4倍之多,其多发于30~50岁的人群中,儿童和老年人群中少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部有明显的肿胀及压痛,甚至出现疼痛放射至耳前部和颈部,吞咽时疼痛加重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甲亢或甲减的症状,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首先会经历甲状腺毒症期,1-3个月左右会进入甲减期,半年至8个月之后患者甲状腺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可能会见甲状腺球蛋白及球蛋白抗体的升高。
方邦江教授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晁恩祥教授、沈宝藩教授和陈氏瘿病流派传承人陈如泉教授等名医大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炎方面颇有建树。
临床上,方邦江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分为两期,即急性发热期和恢复期,在不同时期、通过辨证不同证型,根据个体化差异针对性用药,随证加减,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急性发热期,多数是由于外感风温、风热之邪,邪气入里发于颈前,症状多呈发热恶寒、咽喉疼痛、颈前区疼痛,触之痛甚,转侧不利,偶向耳部、枕后、下颌部放射,口燥咽干,渴喜冷饮、乏力、多汗、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属风温上扰证,是邪气最为亢奋的时期,在治疗上当以疏风透邪、泻火解毒、开达膜原为法,方以达原饮、升降散、麻杏石甘汤、五味消毒饮加减,配合软坚散结之品如夏枯草、肿节风、鬼箭羽等,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发热期缓解发热、疼痛症状效果甚佳,同时,方邦江教授还提出,提出了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三通疗法”,即发表、攻下、通利三法并举,直挫热势,治疗处于高热期时常重用麻黄、滑石、大黄,共为统领,直捣病巢。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热退后的恢复期主要表现为颈前区疼痛感较前消失、颈部肿块变小或消退、咽部不适及吞咽异物感消失,大多数患者可见倦怠乏力、畏寒嗜睡、胸闷不适等症,甚至逐渐出现心烦、抑郁、情志不舒的表现,方邦江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度过急性发热期之后邪气渐衰,正邪相搏,耗气伤阴,气虚不能固表,阴虚不能敛阳,日久损其脏腑,尤以肝肾为重,可见肝阴不足或肾阳虚衰,因此,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恢复期辨证常属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用药常以调和阴阳为主,兼顾补脾和胃、兼清余热,常用太子参、淮山药、白术、生地黄等。甲状腺的生理解剖位置正处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上,故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及生理病理功能相互影响,用药以疏肝解郁,宣畅气机为主,常用川楝子、延胡索、黄药子、香附等;若多汗烦渴者常予黄芩、柴胡和解少阳枢机不利;若夜寐欠佳,予酸枣仁酸甘入肝经,养心安神。若合并有甲状腺结节者,常予穿山龙、石见穿、猫爪草等凉血散结之品,以调畅肝经气血,使邪气无聚而痛瘿难作。
总结亚甲炎的中医治疗经验,方邦江教授提出,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时尽量避免使用含碘药物,如:海藻、昆布、海带等,平时宜清淡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虫类药物易通经络、走窜善行,且虫类的动物蛋白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普通药物难达病所,加用虫类药物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并使药效倍增,但是虫类药中所含动物蛋白煎汤之后易破坏,使药效大打折扣,故含有虫类药的处方建议不易久煎,最好研末吞服使动物蛋白充分吸收;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时药量需稳准,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期发热期时,石膏可以用到60~g,不同时期还用至黄芪30~90g、黄药子9~20g、黄连6~20g、苦参9~30g。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疾病,临床症状较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乙酰水杨酸、环氧酶-2抑制剂治疗,但该类药物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并易复发,迁延不愈。中医药在缩短病程、稳定病情、避免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