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患者该如何饮食

2017-9-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什么是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机能增高、分泌激素增多或因甲状腺激素在血循环中水平增高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其主要原因属于内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较多见。本病多为女性,男女之比1:4—6,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20—40岁为多见。多数起病缓慢,典型临床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症。

其营养代谢特点:

(1)能量代谢

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甲状腺素可促进氧化磷酸化,刺激细胞膜上的Na离子-K离子-ATP酶,后者在维持细胞内外钠-钾梯度的时,需要大量的能量以促进Na的主动转移,从而消耗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使氧耗和产热均增加,散热也加速。故患者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工作效率低。

(2)蛋白质

少量甲状腺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但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时,蛋白质分解加速,氮排泄量增加,蛋白质代谢呈负氮平衡;肌组织被消耗,患者疲乏无力、体重下降。

(3)脂肪

大量甲状腺素促进脂肪动员,加速脂肪氧化和分解,并加速胆固醇的合成,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出体外,增加胆固醇的利用。故甲亢患者其胆固醇并不高,反而偏低。

(4)糖类

甲状腺素可促进肠内对糖类的吸收,是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氧化,刺激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加速糖异生。造成糖耐量降低,容易加重和诱发糖尿病。甲亢患者血糖通常有升高的倾向,但因氧化加速,升高并不明显。

(5)水盐代谢

大量甲状腺素有利尿排钾作用,促使骨质疏松,钙、磷转运率加速,尿排泄增加,但血中浓度仍正常或稍高。

(6)微量元素

甲亢时,血钡、镁、锰、锌、锑等微量元素明显降低。血镁浓度还与T3、rT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甲亢伴低钾周期性麻痹时,镁减少显著,这也是持续性低钾的原因。甲亢时由于肠蠕动增加、锌吸收减少、汗液中锌丢失而引起低锌。低锌与甲亢脱发有关,并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甚至闭经。低锰可导致卵巢功能紊乱、性欲减退及糖耐量异常。

(7)维生素

甲状腺素是多种维生素代谢的必须激素。甲亢时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维生素A消耗量增多,组织中的含量减少。维生素B1对甲状腺功能有抑制作用,而甲亢患者对维生素B1的需要量及尿中排出量均增加,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增加,有时伴有肝功能障碍及心肌病变,可能与维生素B1缺乏有一定关系。

(8)消化系统

甲状腺素增多时,促使肠蠕动增强,致排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

(9)造血功能

甲状腺激素与红细胞生成有关。缺少时可致贫血,过多时变化不明显,仅有淋巴细胞增生与白细胞总数偏低。

(10)其他

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有协同作用,增强神经、心血管和消化等系统器官的兴奋性。常有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循环加速、脉压增宽及神经系统的症状。

饮食原则

膳食治疗的目的是因为甲亢属于超高代谢综合征,基础代谢率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需供给高能量、高蛋白、高糖类、高维生素膳食,以补偿其消耗,改善全身营养状态。

(1)保证能量供给

需要量应结合临床治疗需要和患者食量而定。通常较正常人增加50%—70%。每人每天宜供给12.55—14.64MJ(—kcal)。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适当增加餐次,除正常3餐外,另加餐2—3次。临床治疗开展时,要及时根据病情,不断调整能量及其他营养素的供给量。

(2)增加糖类

应适当增加糖类供给量,通常占总能量60%—70%。

(3)保证蛋白质供给

蛋白质供给应高于正常人,可按每天1.5—2.0g/kg,不宜多给动物蛋白质,因其有刺激兴奋的作用,应战蛋白总量1/3左右。脂肪供给量可正常或偏低。

(4)供给丰富的维生素

适当增加矿物质供给,尤其是钾、钙和磷等,如有腹泻更应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适当多食肝脏、动物内脏、新鲜绿叶蔬菜,必要时补充维生素类制剂。

(5)限制食物纤维

应适当限制含纤维素多的食品,甲亢患者常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的症状。所以,对食物纤维多的食品应加以限制。

(6)忌含碘食物和药物

(7)膳食调配

宜选食物:根据患者的膳食习惯,可选用各种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馒头、面条、粉皮、马铃薯、南瓜等;各种蛋白质食物,如蛋类、乳类、肉类、鱼类等,还要保证供给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

忌选食物:忌用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发菜等。

患者常问问题及回答

问:哪些食物不能吃?

答:含碘较丰富食物,如海带、紫菜、发菜、发菜等海产品。









































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gjlmrys.com/jzxzzz/6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