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思维六要

2017-7-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最受欢迎的传统中医公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养生社群」

中医经典

养生之道

膳食调理

国学文化

张磊简介:幼小上私塾,“四书”、“五经”全本都能背诵,这为日后学好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18岁师事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出师后,在家悬壶。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年调入河南省卫生厅任副厅长,从医近60载,治疗过的病人不计其数。无论在中医学院任教期间,还是在卫生厅做政府官员期间,他对中医事业的挚爱之情未减,对中医事业的探索未止,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正是这种挚爱和探索精神,为他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磊主任医师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致中和平,精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博采百家之长,勤于临床探索,在几十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辨证论治

?是中医最显著的特色,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既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理论原则,又是解决诊断治疗等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通常将四诊得来的资料,结合地方、时令、气候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职业及精神情绪等情况进行具体思维分析,或用八纲辨证,或用六经辨证,或用三焦辨证,或用卫气营血辨证,或用脏腑辨证,或用经络辨证等方法,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遣方用药进行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疗效。结合个人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辨证思维模式,即辨证思维六要。

一、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

?辨证中之证,即是临证时注意抓主症。所谓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或是几个症状。这一个症状或几个症状,是疾病的中心环节。他既是辨证的要点,又是治疗的重心。

?抓主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病人只有一个病,但伴有许多症状,如失眠病人,往往有心烦、心慌、头晕、耳鸣等症状,很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二是,有些病人说出一大堆症状,觉得浑身都是病,病人也说不出什么是主症,对此,医生要仔细琢磨,多费心思,找出主症和主因。三是,一个病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究竟是治其一,还是兼而治之,根据其具体情况,从整体出发,权衡利弊,分清缓急,遵《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之旨,做出恰当的处理。同时,辨证必须“到位”,如一个病人,已辨其为阴虚证,这是不够的,要进一步辨其为何脏何腑之阴虚。所谓辨证外之证,即是辨其兼夹症。兼证有时与主症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甚或是相反的。既要主次分明,又要统筹兼顾,更要切忌顾此伤彼。

?例如患者赵某某,女,十八岁,年8月15日以月经淋漓不断五年为主诉就诊。十二岁时月经初潮,十三岁到现在月经淋漓不断(每天都有),量时多时少,经色暗。膝关节以下凉,手心热,纳差,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大便带血,小便正常。冬季怕寒,手足冷,病情加重。舌苔红有瘀斑,脉芤。超声提示:双侧卵巢增大,多囊性回声改变,胰腺轻度增大。刻诊为漏证。为脾肾亏虚,冲任失固所致。

?川断炭10g山萸肉15g茜草炭10g煅乌贼骨30g阿胶(烊化)10g干姜炭10g党参15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8月24日,服上药月经已干净5天,服药自觉每天有欲大便感,大便1天2次。腰痠,腰两侧胁下气多上下窜,矢气多。现感冒已3天,纳差,白带稍多,色稍黄,舌质、舌苔同上。照上方加:

?炒山药30g盐杜仲10g炒麦芽20g麦冬15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另治感冒方)

?三诊:年9月5日,服上药八剂,月经又至,鲜红,量多,行经时两胁下有空虚感,舌脉同上。

?熟地炭30g荆芥炭10g制首乌30g茜草炭10g煅乌贼骨30g阿胶(烊化)10g干姜炭10g山萸肉10g党参10g小麦30g地榆炭30g乌梅炭10g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年9月12日,服上药后月经已有明显周期,但周期仍较短,色黑。双膝关节以下发凉,手心发热,咽腔疼痛,面部有多个疖子,腹胀下午明显,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脉细。

?炒白术10g生黄芪15g茯神10g党参10g远志10g炒枣仁20g桂圆肉10g制首乌10g

木香6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20g

茜草炭10g煅乌贼骨30g炙甘草6g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效果良好。

?本案淋漓不断达5年之久,量时多时少,色暗,双下肢发凉,冬季怕冷是其主要症状。辨证为肾气不足,封藏不固,冲任失摄。以川断、山萸肉补肝肾,党参、干姜温阳健脾,茜草、煅乌贼骨固冲止血,阿胶补血止血。干姜与阿胶同用,是《素问?腹中论》的乌鲗骨丸的主要成份,治疗“血枯”。而“手心热,入睡困难,易醒”是其兼症,由淋漓伤血所致,不可视为阴虚内热,骤投滋阴清热之品。此即辨外之证,注意其杂之义也,不失其活。

?又如,王某某,女,66岁,年3月29日,以五更泻10余年为主诉初诊。患者从小肠胃弱,30多岁时曾经腹泻一段时间,体重下降,消瘦。吃青菜、油腻则泄泻。纳少,腹不胀,乏力,腿软,下肢凉,口干引饮,饮不解渴。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弱。有心肌缺血史。刻诊为脾肾阳虚泄泻。

?补骨脂10g吴茱萸6g五味子10g肉桂6g制附子10g煨肉豆蔻10g炒山药30g乌梅6g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4月14日,药后,病情见好,自觉力增,口渴减轻,饮水减少,曾做甲状腺、肿瘤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但是尚寒冷,舌脉同上。

?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补骨脂10g五味子10g肉桂6g制附子(先煎)6g炒山药30g乌梅6g鸡内金6g炒麦芽15g炙甘草6g生姜3片

?十二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5月17日,服上方24剂后五更泻大有好转,口干渴亦轻。现纳可,泛酸,不能吃凉食物,大便一日一次。仍为脾肾阳虚,水失蒸腾所致。上方加:

?鸡内金6g干姜3g煅乌贼骨10g

?十二剂,水煎服,日一剂,以巩固之。

?本案五更泻十余年,是主症,余为次症,皆脾肾阳虚之侯。但口渴引饮,每次能饮水4-5市斤,是其兼症,颇似阴虚之象,实乃脾肾阳虚,水失气化蒸腾,不能化生津液所致,故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为法。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使脾阳得温,肾阳得补,气化复常,泻、渴自除。辨证时既注重辨证中之证,五更泻,下肢发凉等,又须重视证外之证,口渴引饮,饮不解渴,莫为现象迷惑,应究其病机,注意其杂。

二、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

?中医的证,是疾病在发生发展中某时期的特定的病理状态,他随外界气候,随患者个体体质,随邪正关系的对比,随治疗措施当否……证亦时刻随之变化。我常说:疾病是动态的,又是静止的,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因为疾病是在人身上发生的,除病邪本身变动外,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时刻不停的活动机体,尤其是用药以后,其变动更是明显,所以说,医者不但要知病之为病,而且要知动之为动。这个动,主要靠医生依据当时的病态,细心体察出来。因此,医生对待复诊病人,要特别用心,否则就会出现失误。由于疾病是动态的,医生要具有对治疗疾病的驾驭能力。因此,对疾病的整个辨证论治过程,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如果以僵硬辨病论治的诊疗思路来对待中医,必将把中医的研究引入歧途。

?例如陈某某,女,21岁,年1月12日以面部烘热,面赤如醉4年,低热4个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自年9月无明显原因,出现低热,体温37.5℃左右,面部烘热,面赤如醉已4年,下午或晚饭后较多,能持续3-4个小时。低热一般于下午、晚上发生,上午不发热。畏风寒,全身肌肉轻拍时疼痛,右肩部麻似虫行,腰痛,月经提前10余天,经期6-7天,量多色暗血块多。纳可,二便调,白带正常。常咽干疼,饮水多,两手颤,颈显大。舌质红瘦,苔薄白稍腻,脉细数。年9、10、11月血常规:白细胞3.1,类风湿因子弱阳性,曾查T3、T4正常。

?金银花30g元参30g栀子10g蒲公英30g

赤芍15g连翘10g竹叶10g知母10g

地骨皮15g丹皮10g柴胡10g制香附10g

生甘草6g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3月11日,服上药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反复,故又来诊。

?熟地10g当归10g生白芍20g川芎6g

?丹皮10g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

?连翘10g生龙牡(先煎)各30g地骨皮20g知母10g生甘草6g

?十二剂,水煎服,日一剂,嘱病愈勿再来。

?本案患者,病程较长,面烘热如醉,低热,全身肌肉叩击痛,两手震颤,月经前提,量多色暗,咽干痛,饮水多,畏风寒,乃风热稽留,深陷厥阴肝经,耗伤阴血,引动肝风,先以银翘散合地骨皮饮加减,疏风散邪,滋阴清热。药后,恶风寒消失,风热渐散,但低热未除。乃以邪陷厥阴为主治之,用地骨皮饮合小柴胡汤加减,以滋阴养血,和解透达,使耗伤之阴血渐复,深陷厥阴之邪外透,热退风熄,疗效良好。

?又如,刘某某,女,41岁,年2月13日以闭经6个月为主诉就诊。6个月前停经,检查为卵巢早衰(卵巢萎缩)。使用黄体酮,乙烯雌酚,年9月份行经3天,至今闭经,身乏力,易感冒,左肩关节发凉,双脚大趾怕凉,心慌,大便日2次,小便正常,白带量多,色淡黄,口干有时苦。以前月经来时乳房胀痛,睡眠多梦,舌质暗红,舌苔白腻兼黄,脉弦。年12月7医院B超:卵巢早衰。年1月3日B超示双侧卵巢萎缩。刻诊为闭经。经综析脉证,由肝肾亏虚,冲任失养所致。以补肾固元,养血疏肝为法,逍遥散加减。

?荆芥10g白芍10g当归10g茯苓12g

炒白术10g薄荷(后下)3g制香附10g菟丝子20g

川断10g炒杜仲10g紫石英15g肉桂4g

炙甘草6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4月5日,上药服5剂,月经即行。现腰凉明显,右下肢空虚感,按压右腰,空虚感减轻,急躁则汗出,气短心慌,舌质正红,苔薄白,脉沉弱。以养血活血温阳为治。

?熟地10g当归10g生白芍10g川芎6g

桃仁10g红花10g菟丝子20g川断10g

紫石英15g肉桂6g炒小茴10g制香附10g

柴胡10g麦冬15g炙甘草6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5月10日,近3个月月经正常,守方微调。上方去川芎加:川牛膝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姜3片。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案系肝肾亏虚,精血乏源,冲任失养,肝失疏泄,而致闭经。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精血日以干涸。”因前有月经来时乳房胀痛,肝肾亏虚之中肝郁气滞比较明显,故先以逍遥散加补肾之品,养肝疏肝为主,补肾填精为辅。治法有先后,用药有轻重,环环相扣,药中其的,故五剂而经至。

三、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

?在临床实践中,常有许多患者症状,较之疾病滞后或提前消失,即所谓“无症可辨”。如肝病无症状的“小三阳”或“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尿糖升高。B超提示的无症状性的结石,各种肿疡早期阶段,等等。这些疾病在某些阶段往往“无症可辨”。但根据患者的体质、面色、舌、脉,既往病史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变“无症可辨”为有症可辨。在强调以下,“无症可辨”的辨证论治,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反之,单纯依靠西医的理论检查来选方用药,非但难以奏效,有时还会导致误治而延误病情。

?另外,某些疾病或主症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种疾病或病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处于较隐蔽的状态,与具有明显的症状的疾病主症有着密切关系,治疗时应注意其隐匿的病邪或疾病。

?例如,贺某某,男40岁,年9月9日以左甲状腺癌部分切除术后一个月为主诉就诊。术后未进行放、化疗,口干,夜间重,无口苦、口渴,纳眠可,二便正常,无心烦、心慌,左颌下甲状腺仍有硬结节,如黄豆大小,触之坚硬不移,皮肤发紧,舌质淡暗,脉沉滞。此为痰、毒郁结,气血瘀滞,以化痰散结解毒为治。

?忍冬藤30g炒白芥子10g制南星10g陈皮10g

夏枯草30g连翘12g赤芍30g大贝10g

玄参30g皂刺12g川芎10g蚤休10g

通草6g葛根30g生甘草10g

?十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服上药平和,颌下皮肤发紫较前减轻,舌质淡暗,舌苔黄腻。颌下结节是险恶之证,宜缓图之,仍以化痰散结解毒为治。

?蚤休1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黄芩10g

大贝10g玄参20g雄黄(冲服)0.2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15g丹皮10g陈皮10g生甘草6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病情稳定,颈部皮肤紫又减轻,口干,小便黄,脉沉滞。

?蚤休1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黄芩10g

山慈菇10蜈蚣1条大贝10g元参30g

雄黄(冲服)0.2g赤芍15g丹皮10g陈皮10g制半夏10g皂刺10g天花粉10g连翘10g生甘草6g

?二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皮紧又减,硬结减小。

?元参30g大贝10g生牡蛎30g炒白芥子10g

制半夏10g山慈菇10g陈皮10g夏枯草30g

蜈蚣1条连翘10g赤芍10g生甘草6g

?三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案仅凭咽干口苦,硬结,不易定性诊断,结合病理结果,属于痰瘀毒邪结聚的恶候。方用消瘰丸加减。白芥子、大贝、皂刺、制南星去筋膜之顽痰痼结,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夏枯草泄肝热、散郁结,蚤休、雄黄、山慈姑、蜈蚣,解毒清热,即是注意“毒邪”之隐。雄黄虽然有毒,但解毒之力较强,只要用之适度,效果很好,勿畏其毒而不敢用也。

?又如孙某某,女,28岁,年9月23日以双眉棱骨疼痛1年为主诉就诊。眉棱骨痛以攒竹穴为重,夜间易发作,伴恶心、呕吐、胸闷、噫气。睡眠休息后明显减轻,可自行缓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滞。此为阴血不足,虚热上扰,经气不畅,络脉瘀阻不通之侯。患者有肾病5年,尿中一直有蛋白+—++,无明显症状,亦未加治疗。平时易上火。

?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

菊花10g夏枯草30g白芷10g羌活10g

蝉蜕6g连翘10g元参30g知母15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10月10日,眉棱骨痛未发作。患者要求治疗尿蛋白。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治。

?炒白术10g茯苓10g连翘10g赤小豆30g

芡实30g蝉蜕4g白茅根30g生地10g

土茯苓20g生黄芪30g知母15g生甘草6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10月24日,病情无明显变化,尿蛋白++,红细胞2-4/HP。上药乏效,应从肾阴不足考虑。阴血不足,内有郁热,应是其基本病机。

?生地黄炭30g山萸肉10g生山药15g泽泻10g

丹皮10g茯苓10g连翘10g芡实30g

蝉蜕6g地肤子15g知母10g黄柏6g

竹叶10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年11月18日,效果良好,5年来尿蛋白第一次全部消失,潜血(+-),面部素有痤疮,偶有头懵,睡眠浅,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上方再加凉血利尿之品,巩固治疗。

?生地黄炭30g山萸肉10g生山药15g泽泻10g

丹皮10g茯苓10g连翘10g芡实30g

蝉蜕6g地肤子15g知母10g黄柏6g

竹叶10g小蓟15g板蓝根30g瞿麦15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案辨证,既注重辨有症状之证“眉棱骨疼痛”,乃气血不足,络脉瘀滞,风热上扰,以四物汤加味,养血散热,眉棱骨疼痛止;更重视辨无症状之证,“平素易上火”,“休息后疼痛可缓解”。说明素体阴血不足。同时结合病史,又辨微观之证,“肾病5年,尿蛋白(+—++)”,属证中“隐证”,证属肾阴不足,虚火内生,固摄无权。以枳柏地黄汤加味,补肾清热,凉血止血,尿蛋白消失。

四、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

?所谓宏观之证,是指具有明显症状表现的证候,容易观察到,也容易辨识。而微观之证则相反,由于手条件的限制,或受诊疗水平的限制,不容易发现或便是不能找到疾病真正的病因所在,这需医者认真去辨识,究其所以然。再者,具体到每个疾病来说,既有宏观方面,又有微观方面,宏观易见到,微观易忽略。若果辨之不细,不深入,大而化之,可能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更不用说见到枝叶了。因此,必须把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结合起来,抽丝剥茧,找到实处,以因论治。各种疾病,都有致病之因,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和自然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在感受六淫之邪以后,往往出现“互见互化”的情况。

?所谓互见,是指同时感受两种以上病邪而发病,所谓互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互相转化。所以在研究外界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时,必须注意到人体的内在因素。内伤也是如此,如“五志”化火,食积化火,饮冷化寒等,都与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可见治病求因重要,求因中之因则更重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如果“有者”是有邪,或有此症状,是宏观之证;“无者”是无邪,或无此症状,是微观之证,都要追求其原因。微观能微到症之最小偏颇处,在治疗上能丝丝入扣。

?例如,尹某某,男,71岁,年6月30日以咳嗽右胸痛月余为主诉就诊。年7月发现右甲状腺癌,医院行部分切除术。近2个月出现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右胸疼痛,活动后胸闷,自汗多,黎明时恶寒,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厚,脉数大。胸片示:右胸腔积液。此为郁毒内结,肺失通调,水液内停,宣降失司之证。当涤浊解毒。

?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仁30g桃仁10g

桔梗15g猪苓30g雄黄(冲)0.2g元胡15g

炒白芥子10g蚤休10g生地30g茯苓15g

生甘草10g

?二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7月15日,服药后仍咳嗽吐黄痰,痰中有血丝,胸痛加重,夜不能寐。舌脉同上。肺中郁热明显,涤浊中加重清肺之品。

?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仁30g桃仁10g

桑叶3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桔梗15g

黄芩15g白花蛇舌草30g元胡20g生白芍30g海浮石30g炒麦芽20g生甘草10g

?三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8月16日,服药后胸痛咳嗽较前减轻,痰中已无血丝,食欲不振,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大。

?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仁30g桃仁10g

桔梗15g制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0g

白蔻10g海浮石(包煎)30g炒神曲10g猪苓30g元胡10g生甘草6g

?三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案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右胸疼痛,活动后胸闷,自汗多,黎明时恶寒,是宏观之症状。胸片示右胸腔积液,是微观之证。求其所因,乃甲状腺癌切除后,正气虚弱,邪毒侵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氺津失布,停于胸胁所致。邪毒痰饮皆浊邪之类,辨病注意浊毒蕴肺,治疗注意涤浊荡邪,勿失其宜。收效较好。

?又如刘某某,男,77岁,年4月6日,以汗血半年为主诉就诊。不明原因出现汗液呈粉红色,洗手洗脚,水也呈粉红色,白色内衣可染成粉红色。若几日不洗脚,血色凝于皮肤。双膝以下浮肿,时头晕,口干口苦,大小便正常。诊断为汗血。证属心肺郁热,迫血外泄所致。以清心肺为治。

?连翘12g金银花15g生地炭30g紫草10g

丹皮10g白茅根30g槐花30g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赤小豆30g炒麦芽20g陈皮10g

生甘草6g

?十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后患者同乡来告之,上药尽剂而病告愈,至今未发。

?汗血,临床少见。《诸病源候论》认为与心肝有关,《血证论》认为与心肝肺有关。根据此病人的情况,认为与心肺关系密切,因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心火亢盛,灼伤肺金,开合失司,心液外泄,发为血汗。治以清心泻肺,凉血止血为法。用生地炭、连翘滋阴清心,二花、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伏热,紫草、丹皮、槐花凉血止血,白茅根、赤小豆导热下行,邪有出路。全方以清热凉血为则,使血复其常道,而血汗止矣。从宏观与微观来看,所见之汗血属宏观,心火亢盛,灼伤肺金,心液外泄属微观。若只见其宏,不察其微,便为辨证不细,势必影响疗效。

五、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

?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皆关乎神。《灵枢?天年篇》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说:“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从临床来看,顺易之证,比较好辨,也比较好治。险恶之证,有的易辨,有的难辨,但皆为险恶之证,凶危立见,治之得当,可转危为安,治之失当,则命断矣。正如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可以说,险恶之证是要医生真本事的。临证之时。既要重视顺易之证的辨治,以免其误,更要重视险恶之证的辨治,以挽其危。

?例如,孟某某,男,3岁半,年4月14日以智力运动倒退2年为主诉就诊。患儿约1岁3个月发现智力倒退,表现为1岁会拍手,会说再见,喊爸爸、妈妈,理解语言,逐渐下降,运动倒退。目前瘫痪在床,呼之不应,双手不自主徐动,无抽搐,病情进行性加重,夜间咬牙,牙已咬掉很多,夜间烦躁、哭闹,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大。曾用中西药、针灸等许多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医院诊查为神经轴索营养不良症,并说只能活10岁,为全国第3例。神经系统检查:眼球震颤(+),舌颤(+),双侧肱二头肌、三头肌、膝腱反射与跟腱反射均亢进,巴氏征(+),肌张力高。诊为痿证。系脾胃湿热下注,阴精耗损,水亏火旺,骨枯髓减,元神失养所致。

?盐黄柏6g盐知母6g生地3g熟地3g

龟板15g麦冬6g天冬6g桑白皮6g

地骨皮6g石斛10g生麦芽10g川牛膝6g

节菖蒲3g郁金3g

?十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年4月26日,服药后感到好转,会大便,哭闹少,前六剂效果好。现仍咬牙,吃饭呛。指纹紫暗,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大。

?盐黄柏6g盐知母6g生地3g龟板10g

麦冬6g竹叶6g栀子6g石斛10g

炒枳实6g茵陈10g通草3g桃仁4g

红花3g生龙牡各10g赤芍10g生石膏15g

生麦芽10g川牛膝6g节菖蒲3g郁金3g

元参10g生甘草3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5月12日,继续好转,会大便,会笑,睡眠好转,夜间哭闹少,吃饭呛减轻。舌苔薄白,脉细。照上方加:

?怀牛膝10g节菖蒲3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年5月28日,症状同上。

?生地6g熟地3g当归6g白芍6g

?生山药10g山萸肉6g泽泻3g丹皮3g

?茯苓3g盐知母6g盐黄柏3g桃仁3g

?红花3g薄荷2g川芎2g炒麦芽10g

?陈皮3g大黄3g桑叶6g龟板10g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继续治疗。

?本案患儿神情萎顿,痴呆不语,夜间不语,夜间咬牙,烦躁哭闹,咳嗽少痰,瘫痪,呼之不应,双手不能自主徐动,脉浮大,处于无神状态,病情重笃。源于脾胃湿热内蕴,上犯于肺,则肺热叶焦,津液不布,下注于肾,则伤肝损肾,阴精耗损,水亏火旺,肾枯髓减,元神失养,治疗颇难。治以甘露饮合大补阴云丸加减,滋阴降火,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渐清,肝肾阴精淅复,已见小效。此乃重证,难谈易治,只能缓缓图之,西医谓之只能活到十岁,不无道理。

?又如宋某某,男,49岁,工人,年12月21日以腹泻、心慌、头晕、乏力为主诉就诊。患者先后曾住院三次,治疗乏效。医院诊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神经病变,肌萎缩,小肠吸收不良综合症并重度营养不良。现腹泻一日十余次,水样便带不消化食物,肠鸣,便后腹痛,小腹畏寒,得暖觉舒,心慌、头晕、乏力、纳少、食后即泻,小便可。身体消瘦,手凉。舌苔黄厚腻,舌暗红,脉细弱。据述,年9月12医院病理检查: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不能排除。刻诊为泄泻。乃湿浊瘀热内蕴、脾胃阳气衰败、清浊乱于肠胃之候。先以平补平消之剂,进行调理。

?炒山楂15g生山楂15g炒车前子15g

?生车前子15g炒山药15g生山药15g

?赤石脂30g干姜10g禹余粮30g

?四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年12月30日,症状未减,仍一日腹泻8~10次。

?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山萸肉10g

炒山药30g生黄芪30g

?十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三诊:年1月11日,腹泻未减。细思,此虽正虚较甚,但邪实非轻,邪不去则正难安。

?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0g厚朴10g炒苍术10g葛根15g

黄芩10g黄连3g白扁豆30g炒山药30g

独活3g羌活3g干姜10g党参15g

生甘草3g

?八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年1月25日,大便日1-2次,不大稀。消化仍不好,食少,乏力,舌苔厚黄仄,舌质偏淡,脉弱。

?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猪苓10g

车前子15g炒苍术15g炒白术10g炒白扁豆30g

炒山药30g葛根10g黄芩10g黄连3g

白蔻6g佩兰6g砂仁3g生甘草3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五诊:年2月10日,病情好转,大便每日1-2次,质软,纳少运差,身困倦,舌苔仄厚(吸烟),舌质偏淡,脉沉弱。照上方加:

?佛手3g炒麦芽10g党参10g生黄芪10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六诊:年3月10日,大便一日一次,成形,仍乏力,纳少,腹胀,恶心。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

?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山药30g

炒苍术15g白豆蔻6g草豆蔻6g砂仁3g

炒麦芽15g炒神曲6g鸡内金6g车前子15g

升麻6g藿香3g炙甘草3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继续治疗,后未再来。

?本例患者长期酗酒,伤肝败胃,腹泻无度,大肉已脱,骨瘦如柴,心慌,头晕、乏力,行走困难,手足欠温,舌质暗红,苔黄厚浊,脉沉弦,乃脾胃阳气衰败,湿浊瘀热内生之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衰邪实,攻补为难。用山揸、车前子、山药,均生熟各半,平补平泻,协调阴阳,参以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涩肠止泻,效不显著。遵《内经》“湿胜则濡泻”之旨,一胃苓汤合桃花汤,健脾祛湿,涩肠止泻,明显见效,后以苦温燥湿,健脾化湿与淡渗利湿结合,扶正与涤浊并进,燮理脏腑阴阳,缓以生效。辨证之时,注意“大肉已脱,泻下无度”的恶侯,治疗之时,紧扣脾主运化的关键。权衡正邪的关系和变化,至关重要。对比重证,只能遣“王道”之药,缓以图之,欲速则不达也。

六、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

?在具体病证的整个诊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判断的情况,如首次判断错误,后来又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可以是对他人所作错误判断的纠正,也可以是医者纠正自己误诊所作的错误判断,这是认识深化的过程,是认识由不争确到正确反映疾病本质的过程,亦是一次性判断与反复判断相统一的过程。即使判断正确,亦需反复判断。。

?我在临证中,不仅重视初诊,更重视复诊。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很难一药而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获效。因此,就少不了复诊和多次复诊的问题。从临床所见,复诊病人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效,一是无效,一是加重,一是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一般比较好处理,或不必再药,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渐治渐佳。当然对于有效的病人,也不一定不更方。对于药后无效的病人,要细审之,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辨证、用药,均无差误,多因病程长,正气虚,邪气未服,果如此,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弦改张,否则越改越乱。二是首次辨证用药不妥,此应当机立断,及时纠正。三是有些病人取了多剂药,首服数剂,效果很好,继服效果不好了,这可能是药应变而未变的缘故,还应注意到病人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

?从医生来说,要多责之于己。对于药后加重的病人,出用药失当处,常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表现病情加重之象,必须区别对待,要慎而重之。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搔痒,腹痛,腹泻等,要查起所因,各得其易。

?总之,医生对病人服药后的每个变化,都须认真对待,且不可粗枝大叶,以遗人夭殃。这里所说的“伤”字,是指正气所伤,《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般说,人在患病后,正气均有不同成都的损伤,尤其是误治之证,正气损伤必然更甚。若遇此类情况,应察其所因,知犯何逆,伤在何处,及时救治,绝不能一误再误,《伤寒论》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出误治后的严重后果。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伤”字。

?例如:王某某,女,65岁。年1月25日以持续发热2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烧从下午2点到次日凌晨6点,体温37.3-38.8℃,不恶寒,自汗盗汗,晨起乏力,腿沉困,下午口渴,饮水多,口苦口干,眠差,纳少,二便调,舌质紫暗,舌苔黄厚腻,脉有促象。医院作CT,血培养,痰培养,结核抗体、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发现。既往有心律不齐,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脑更赛。平时失眠,服安定片,方能休息5-6个小时。初诊为邪伏募原

?厚朴10g槟榔10g黄芩10g草果6g

知母10g生白芍2g柴胡10g白茅根30g

滑石(包煎)30g青蒿30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2月6日,服上药期间配合大复康,体温在37.2℃以下,停用西药,体温仍在37.5℃,不恶寒,汗出,口唇脱皮,下午口渴饮水减少,痰转白,噫气,食欲不振,大便溏,脉细数。守方加强养阴之品。

?厚朴10g槟榔10g黄芩10g草果6g

知母10g生白芍20g柴胡10g白茅根30g

滑石(包煎)15g竹叶10g生石膏30g

白薇15g制鳖甲(先煎)30g炒麦芽20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2月17日。体温仍为37.5℃左右。上方乏效,今以阳经郁火治之。

?葛根30g升麻10g柴胡10g羌活6g

防风10g白芍10g党参10g白茅根30g

车前草30g天花粉10g生甘草6g生姜3片

大枣4枚

?十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年3月7日。近期体温波动较大,中午睡醒时,体温37.4℃,20分钟后,体温自降至36.5℃左右,服药期间有2天体温正常。盗汗无,近2天,午后体温升高37.4℃左右,晚间热,自扪肌肤热,口干口粘,饭后嗳气,脘腹闷窒,大便干,2日一行,舌欲溃疡。

?杏仁10g白蔻仁(后下)10g生薏仁30g

?厚朴10g清半夏10g竹叶10g滑石(包煎)30g通草6g青蒿30g黄芩10g生甘草6g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年4月7日,服上药低热渐除。

?本案患者低热近2个月,先以柴胡达原饮加减治之,病情无减。后疑为阳气郁火,用升阳散火汤加减治之,初见小效,后又无效。组后用三仁汤加味,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使弥漫三焦的湿热之邪得解。从本病治疗过程来看,三易其方,病方得愈,一方面说明湿热之邪的腻滞性和病程缠绵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首诊用药也有些失当,好在及时辨识,及时纠正,未造成大伤。

?又如,王某某,男,74岁,年9月21日,以后半夜胃痛1年为主诉就诊。每夜2点时分,发生胃痛,嘈杂不适,按揉觉舒,烧心不泛酸,无嗳气,不能食生冷,大便有时干,日一次。近10余日感冒,咳嗽,咽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沉弱。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治之。

?党参10g炒白术6g茯苓10g制半夏10g

陈皮6g砂仁(后下)3g草果3g草蔻3g

黄连3g蚤休10g元胡6g煅瓦楞子15g

决明子20g杏仁10g生甘草6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9月28日,服药4剂,呕吐,血压升高,遂停服,症状同前。从痰热治之。

?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炒枳实10g

竹茹15g黄连3g佛手3g炒麦芽20g

生甘草6g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呕吐止。仍胃痛吞酸。

?川芎10g炒苍术10g炒神曲10g栀子6g

制香附10g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

党参10g丹参30g檀香(后下)3g砂仁(后下)3g生姜3片大枣3枚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患者年逾古稀,患胃病年余,正虚不甚,邪实不重,以健脾丸加减治之,竟出现呕吐,血压升高。此乃胃痰火,参、术有碍,胃气上逆,遂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呕吐止。但仍胃痛吞酸,应属木土壅郁之证,遂以越橘丸、小柴胡汤、丹参银加减,效果较好。综观治疗过程,初诊用药有误,邪未去,冒用六君,犯“误补益疾”之误。所以说医贵无误,医贵知误,及时纠误,但绝不能以误就误。

?以上是我个人在临床上一点肤浅体会,可能会有许多不当之处,请教正!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上古传承经典中医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澶氬皯閽?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澶氬皯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gjlmrys.com/jzxzz/6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