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的关
2017-10-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高文1,2,梁军3,李小毅4,赵腾2,王宸1,林岩松1
单位:1.中国医科院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核医学科2.医院肿瘤科3.医院肿瘤科4.中国医科院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基本外科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但仍有6%~24%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distantmetastasis,DM),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颈部淋巴结转移是PTC肿瘤侵袭性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率(therateofinvolvedlymphnodes,LR),即淋巴结受累数目/清扫总数,和淋巴结转移数目(thenumberofinvolvedlymphnodes,LNs)是反映淋巴结受累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现有的研究显示,LNs与DM相关,在反映淋巴结受累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率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侧重于LR与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提示LR较高患者的复发风险显著增高。但有关于LR与DM的关系,目前国内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从LR角度探讨颈部淋巴结侵犯与PTC患者DM之间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5月—年12月就诊于医院行术后I治疗的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术式为双侧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②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依据文献将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限制在5个及以上。其中男性29例,女性例,平均年龄(37.28±12.7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
2.分组及方法
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CT、I诊断全身显像、18F-FDGPET/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学检查(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结果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将其分为DM组(M1组,n=41例)和非DM组(M0组,n=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LR、LNs及肿瘤侵袭特征等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评估LR是否可以作为预测DM的独立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评估LR及LNs在预测DM方面的应用价值并获得最佳界值点,结合LNs及LR对DM风险进行预测。
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大小、病灶数目、LR、LNs、腺外侵犯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年龄、性别、病灶大小、病灶数目、LR及腺外侵犯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LR是否可以作为预测DM的独立因素。利用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评估LR及LNs对DM的预测价值,分析其预测DM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进一步分析并建立LNs与DM关系的ROC曲线并获得最佳界值点,采用Kaplan-Meier模型评估LR及LNs与DM累积风险之间的关系,使用Log-rank法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
在例PTC患者中,M0组患者例(74.7%),M1组患者41例(25.3%)。在两组患者中,男性(χ2=13.,P=0.)、腺外侵犯(χ2=2.,P=0.)在M组的比例显著高于M组,并且M1组病灶显著大于M0组(t=-4.,P=0.)。患者在年龄(t=0.,P=0.)及多灶性(χ2=2.,P=0.)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淋巴结转移率与远处转移的关系
在单因素分析中,M1组的LR(t=-3.,P=0.)及淋巴结转移数目(t=-4.,P=0.)均显著高于M0组。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对DM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LR可以作为预测DM的独立因素(OR=1.,P=0.)。LR与DM关系的ROC曲线见图1,曲线下面积为0.(95%CI:0.~0.)。根据ROC曲线所得结果,可得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该点所对应的LR为26.43%,该点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和62.8%。以LR=26.43%为界值点,LR小于26.43%及LR大于等于26.43%的患者中DM所占比例分别为9.52%及41.56%。
3.淋巴结转移率联合淋巴结数目预测DM风险
LNs与DM关系的ROC曲线见图2,曲线下面积为0.(95%CI:0.~0.)。根据ROC曲线所得结果,可得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该点所对应LNs为15,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0%和90.1%。根据LR及LNs预测的DM累积风险见图3,显示与LNs小于15的患者相比,LNs大于等于15者DM发生的风险随着LR增加而显著增长(P=0.2)。而在同一LR时,LNs大于等于15组患者的DM风险显著高于LNs小于15组,在LNs小于15或LNs大于等于15组中,DM的发生风险随着LR增大而增高。
结语
远处转移是PTC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降至54.1%。目前研究已发现多种导致DM的危险因素,如肿瘤直径、腺外侵犯、TERT基因突变;Jeon等对例患者8.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区域如颈侧区转移可作为预测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01)。而Machens等的研究发现颈部LNs与患者DM发生风险相关,如LNs大于20的复发风险明显增高(OR=25)。上述LNs与DM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及数目。目前国内有关PTC淋巴结的清扫术式尚有待统一,这使得仅从部位及数目角度判断淋巴结受累情况均显不足,那么淋巴结受累率,即LR,能否更为客观地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呢?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LR可以作为预测患者I清甲治疗后最佳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OR=10.)。Park等通过纳入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研究,尚未发现LR与DM明确的相关关系,但该研究仅纳入局限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本研究不对淋巴结转移部位进行限制,进一步探讨LR与DM之间的关系,并联合LNs对DM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
本文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LR可以作为预测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分析LR与DM关系的ROC曲线发现,将26.43%作为LR预测DM的最佳界值点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和62.8%。在LR小于26.43%的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不足10%,而LR大于等于26.43%者中DM则达40%以上。这一结果表明,26.43%可作为LR预测DM的界值,对于LR大于这一界值的患者,更应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密切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北京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