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演讲裘法祖做人做事做学问

2017-6-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裘法祖——做人做事做学问

(本文是作者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为医学生所作的演讲)

作者简介:裘法祖(年12月6日-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外科学家,有“中国外科之父”之称,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生前曾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等。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我毕业后从医已经67年了,常扪心自问,杏林行走67载,是否让每一个经过我诊治的病人感到温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在我67年的外科生涯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早年读5春秋#左传6时,记得有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我们做医生的,是做学问的,但是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常常思索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

1如何做人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年前我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秘书李慎之先生写的: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另一篇是二年前医院外科韦加宁医生的讲稿:最重要的是做人。两篇文章读后我感受甚深,思考了好久,更感到要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正直,要谦虚、本分,要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要成为一个胸襟开阔的人。

第一,要做诚实的人。三年前我遇到两件事情,使我很不平静。一件是我院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带着一封倍加称赞的推荐信去我的母校上海医院就职。但他工作甚差,表现不好,一查询那封推荐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当然,他也就此被辞退。另一件是某院的一位医生,在德国进修后写了一篇论文,年投入我院院刊(英文版)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他本人,另两位是德国人(导师和一位医生)。由于投稿时附有这两位德国人同意发表的信,当然,我院院刊编辑部就刊出了。年,此事被这两位德国作者发现了,不同意他发表此论文,因为研究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再查询,发现这两封德国作者同意发表的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并代签了名。后来德国作者坚持要他以英文、德文两种文字在我院院刊(英文版)公开道歉,并要求取消此论文。中国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不诚实的事,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我在年11月15日5人民日报读到一篇短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南航作学术报告时,有同学提了三个问题,丁肇中说了三个不知道,所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却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还有,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进行到高潮之际,突然停顿下来。当时举座哗然,帕瓦罗蒂却坦诚地说自己忘记了歌词,请大家原谅,结果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古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0。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和诚实,是每个医生或每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品德。我一直认为,最诚实的人是最聪明的人。

第二,要做谦虚的人。有的人从国外学成归来,并获得博士学位,我相信他在某个专业的某个领域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但他在其他方面缺少知识,比如说临床处理不同病情的病人方面,还需要多多请教别人。孔夫子有句话:不耻下问。我已93岁,对计算机、纳米技术、细胞因子、基因等新技术、新理论都不太懂了,我总是请教我的研究生,我并没有因此丢面子,相反,他们更尊重我了。现在,有的年轻人学成回国,自以为高人一等,遇到一点不愉快或目的未达到,就拿架子,甚至扬言要走人,这是极不可取的。做了一个外科医生,或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不要以为就高人一等了。想一想,一个司机、一个电工,如果他们有机遇学医,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

第三,要做尊重他人的人,并尊敬老师。尊重人是相互的,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就必须先尊重别人。要尊敬老师,理由很简单,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老的,你不尊敬你的老师,等你老了,你的学生也不会尊敬你。韦加宁医生在他写的最重要的是做人一文中说:每一个医生都有他光辉灿烂的事业顶峰,也都会有他衰老退休的时期。如何对待退休的老师?他们已无力和你争什么,至少在你的心底,应该给他留一块尊重的领地。这句话是何等深刻,何等高尚!

第四,要做能容人的人。要团结人,要能原谅别人不足的地方。要胸襟开阔,与人为善,特别是做了一个科室领导或上级医生,更要注意做到这一点。

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最近提出要自我的和谐,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对待荣誉、对待挫折和对待困难。我认为自我的和谐非常重要,如何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做到自我的和谐,值得我们深深地去理解、去思考。

2如何做事

这里说的做事,就是应该如何做医生,特别是做外科医生。年,我在德医院开始了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一年以后,我的导师才允许我做第一个阑尾炎手术。记得我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手术后第五天这位女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但我的导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他对我说:她(死者)是一个四个孩子的妈妈!67年前的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我67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年,我远渡重洋回国从医,在上海工作时,一位女教师来就诊。10年前她有过一次剖腹手术,从此常发生消化不良、便秘,还经常腹痛。我反复检查她的腹部(当时还没有超声检查),摸到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决定为她做手术。打开腹腔后的所见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手术用的布巾,上面还印有美国海军(U.S.Na2vy)字样(二战后剩余物质),缩成一团,被肠襻牢牢包裹着。这异物在腹腔留置竟达10年之久!这位女教师在恢复健康后亲笔书写了一张横幅:生枯起朽,非常高兴地送给我。当然,这样的事件虽属罕见,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我想,如果这位病人是主刀医生的亲人,手术完毕后他一定会非常仔细地反复检查腹腔,唯恐遗留异物。要知道,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他(她)的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多么大的信任呀!病人对医生的高度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以亲人的态度相待。

医生的态度,即使只是片言只字,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记得20年前,一位银行女职员哭着来找我,说她患了不治之症——甲状腺癌。医院门诊一位外科医生草率作出的诊断。当天,她全家四口人相抱大哭,通宵达旦。我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又检查了她的颈部,认为她患的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经过药物治疗,3周后甲状腺肿消退了,症状也消失了,病人全家自然庆幸不已。这件事说明:如果医生不假思索地、轻率地下了一个错误诊断,会引起病人和他(她)全家人的悲痛。医生的一言一语应该何等谨慎呀!医生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已经很不容易,再要做到想病人之所想则更困难。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安排到门诊工作。有一次,一位老妇人来门诊就诊,说她肚子不适好久了。我询问了病史,再让她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检查后她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说:你真是一位好医生。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检查过我的肚子,你是第一个为我做检查的医生。这几句话给我的印象极深。我想,像这样一项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做的简单的常规检查,竟会对病人产生这样巨大的安慰。这说明我们很多医生没有去想:病人在想什么?还有一次,一位儿科老医生患了十二指肠溃疡,来找我会诊。我看到X线片上十二指肠球部有一龛影,诊断已经很明确,就不再给他作腹部检查。这位老医生回去后说:我很失望,裘医生虽然说了治疗意见,但没有摸一下我的肚子。这又使我想到,一个医生有了病会有这种想法,那么,一个普通病人有这种想法就更能理解了。

记得30年前我给我的同学内科过晋源教授在局部麻醉下施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在手术终了缝合皮肤的时候,我贸然与我的助手谈论一个病例。过教授听到了,乃大声喊叫:法祖,不要讲话,专心手术。我立即回答:是,不再讲话。不少外科医生习惯地在手术间大声闲谈,这给尚清醒的病人听了,就是一种恶性刺激,病人当然不敢提意见。因此,手术医生在手术时保持严肃、安静,是理所当然的。

20年前,我在德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侧人工晶体置换术。手术前要我签字,当时我迟迟下不了笔。想一想,我自己是外科医生,平时在术前要病人签字,认为是一件常规例行的小事,但轮到我自己手术前要签字,就发生了一种恐惧感。这件事实充分说明了我们做医生的没有做到想病人之所想。耐心地在手术前对病人作好解释,加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何等重要!

30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到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我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看一看。她将它摇了一摇,立刻就还给我,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我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她很不耐烦地白了我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我再问,她再也不理我了。我只得到对面的另一家大的钟表店去试一试,遇到了一位男同志,但得到的是类似的答复、类似的态度。这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角落里,坐着老胡同志,他是我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我立刻走了过去,请他查一下这只手表摇起来响声的原因。他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个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我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他。老胡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我听了这句话,禁不住有点面红耳赤,打个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我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这句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使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

我从事外科工作已经67年了,在这67年中看到了、听到了不少在医疗工作中发生的差错,甚至事故。我姑且不谈这些差错或事故,愿意先谈谈上面提起的几件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是在医院、每个诊所、每日都会发生的。可能有的医护人员听了这些小事会付之一笑,认为不值一谈,但我觉得不应等闲视之。扪心自问,我在工作中有没有无法修理,没有零件的态度和作风呢?我的答复是肯定有的。当然,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绝大多数是在很好地为病人服务。但也应该承认,少数医护人员对病人态度生硬,没有耐心,不愿倾听病人的诉说。在医院门诊部,看到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他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得到帮助,作出诊断,获得治疗。但是挨到就诊时,有的医生却是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有的甚至冷脸相待,训斥病人。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您去商场买一件日用品,售货员的态度生硬,爱理不理,这时将心比心,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何况,对待人的健康问题要远远比买一件日用品来得重要。我们医护工作者在给病人看病、治病的时候,在思想上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这就是:假如坐在或躺在你面前的病人是你的亲人的话,你当如何?

3如何做学问

做学问,就是怎样为人民多做出点贡献来。

第一,要勤奋,要珍惜时间。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些成就,取决于他的天赋和勤奋。所谓天赋就是说他对事业(例如医学事业)有较强的反应、理解和实践的能力。但这个天赋如果不通过刻苦的学习锻炼、勤奋的钻研实践,则有限的天赋也很难获得发挥和成就,所以关键是勤奋,而勤奋是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中。天赋和勤奋的融合对每个人获得优异成就起着主导作用。最近,我在报刊上读到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短文,文中说,要想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可以去问误了火车的旅客;要想了解一秒钟的价值,可以去问差一点出事故的人;要想知道千分之一秒的价值,获得奥运会银牌的运动员可以给你很好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一定要珍惜度过每一分钟!记得五年前在湖北省某市召开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期间,我们进行了半天的义诊。我检查了一位甲状腺肿的女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女病人要求我手术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当时我很不理解,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星期日我们这里的外科医生通宵打麻将,星期一没有精神,而星期五又要打麻将,又开始不专心了。我听了大吃一惊,我想这种现象是少数的,但也可能有其普遍性。如何爱惜时间多读点书,对自己、对病人都是很有益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曼霁教授写了一首诗寄给我,词句是:人生百岁今日少,二十无知六十老,年年休假百余日,三分生命梦中遥。这样算来,一个人实际上只有40年最好的时期,而每周有二天休闲,加之春节、五一、十一的假日,确有百余日的休假;再加之每日需要8小时的睡眠,一个人一生能工作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中青年人确实要珍惜时间,想一想,一眨眼昨日的此时已到了今天的现在,地球又转了一转了。

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我一直提倡年轻医学毕业生的轮转制度,不要马上固定专科;专科是需要的,但毕业后立即专一科不好。也是在湖北省某市召开外科学术会议期间,获悉骨科中有的年轻医生毕业后就专门搞脊柱,有的在脊柱外科中专门搞颈椎,甚至只管上面三个颈椎,这样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人体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种疾病,或多或少地涉及整体,因此年轻医生要全面掌握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要知道基础是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这就是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想问题,从而求得答案,这样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现在先进的设备很多,如CT、MRI、超声等等,不少年轻医生诊断疾病太依赖这些先进的设备,而忘记了进行最必要的体检。我的老师曾经说:阅读X线片就能分辨出三种医生:不好的医生,只看报告,不看片子;较好的医生先看报告,再看片子;最好的医生是先看片子,再看报告。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的Pasteur曾经说过: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个头脑就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准备随时接受新事物的头脑。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于年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他在进行葡萄球菌平皿培养时,观察到培养皿中靠近霉菌的一些葡萄球菌落都死了,他意识到这个现象可能具有重大意义,就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青霉素;Fle-ming因此于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几句名言,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先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说出手脑并用的重要性,这对一个医生来说更加重要。

第四,做学问一定要严谨求实,注重科学道德。近年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医学科研硕果累累,但另一方面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最近我阅读了不少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的评论性文章,归纳出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例如:有的临床研究论文,虚报病例,虚构随访结果,对治疗效果任意夸大;有的论文行文草率,错别字很多,更缺少必要的统计学处理;有的论文方法和结果很简单,但结论则无限夸大,说是先进或领先;有的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篇论文报道,且分别投入不同杂志发表;有的论文甚至剽窃他人的文稿,抄袭他书的表格或插图,但又不注明引自何处来源,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迫切期望医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的一代,要注意这种不良的现象;更希望医学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所作的科研工作和所写的论文,要详加审查和审阅,切忌浮躁,提倡实事求是,注重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科学学风。

我毕业到今天已经67年了,在这个长长的岁月里深深体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性。我由衷地期望年轻一代医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医生,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后我提出一句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0,愿与各位同道共勉之。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gjlmrys.com/jzxzyf/5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